找到相关内容3167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

    在面前。三增上缘的作用。“众生称念佛名,即除多劫之罪。命欲终时,佛与圣众自来迎接,则诸邪业无能系碍,故名增上缘。”[39]众生由于专心称佛名号,结果就消除了以往的罪过,排除了意识上的种种杂想,进入一种...

    王公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483878602.html
  • 略论菩萨弘誓与留惑润生

    而不定住、安住于涅槃中。这表示大乘菩萨的不舍世间的态度。若得觉悟而证得涅槃,而住于其中,便会忽咯对世间的眷顾。若虽证得涅槃,而不住于其中,或竟暂不证入涅槃,便更能专心眷顾世间的事,表现广大的悲愿。(注...

    尤惠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490779106.html
  • 新眼光读日本净土宗法然上人的《选择本愿念佛集》(1)

    自在,速遍十方,供养诸佛,现大神变,遍十方界,随形六道,救摄众生,有进无退,万行速圆,速成佛者,唯有净土一门。尽此一形,专心修学,愿生彼国,如是等法,悉皆咸就。”(T85.1241bc)   以“易行...开示如何往生极乐净土的方法,即十六观。十六观中的前十三观,是以定心观想极乐净土的依正庄严,后三观,即是九品往生,明无论善恶罪福,愿求往生者,佛即来迎。   从“专心系念”的十三观,到下品下生的回心称...

    温金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231579197.html
  • 玄中寺在中国净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检讨

    而乏因籍之资,以此永年,岂所以励其宿心哉?意谓六斋日,宜简绝常务,专心空门,然后津寄之情笃,来生之计深矣。”这里慧远表达了要与刘遗民等人同生西方净土的愿望。在刘遗民所著《发愿文》中,得以印证,《发愿...

    温金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231879202.html
  • 无上的智慧——文殊菩萨

    ,度人无数。一次,在王屋山聚众讲涅槃经,时有一雉鸡,走进法师座侧曲腿卧下,专心注目,静听法师讲经。大众吃饭时,雉鸡亦出外觅食。法师日讲三次,此鸡从不缺席,亦不迟到或早退。众感其灵性,自此每饭亦施其一份...

    文珠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233979222.html
  • 白话—印顺导师之成佛之道

    不能专心听闻佛法,听而无听,即是俗话所讲“左耳进、右耳出”;又或者众生虽能听闻佛法,但心中已有不正确之见解。虽听闻正法,但不易为正法所感,反而易致正法与染污法混为一体,分不清哪是正法、哪是邪法了;又...

    宏正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451679378.html
  • “安于死而无愧”——朱熹生死智慧探微

    养大,对母亲自然孝顺异常。其母去世后,朱熹遵古礼安葬之,又在墓地附近盖“寒泉精舍”,专心守孝。他特别强调丧礼中真情实感的流露,认为葬礼之仪必须有内在之“哀戚之情”相配,朱子引《孝经》语云:“孝子之丧亲...

    郑晓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312579486.html
  • 当代台湾佛教的荣景与隐忧

    家产中出资兴建斋堂,好让她们专心修道,而这些斋姑,战后竟亦成为佛教复兴的一股力量。   国民政府迁台以后,佛教有了一些转变。这些转变,首要来自佛教内部的力量。大陆僧侣大量迁台,有建树,也有弊害。建树是...

    昭慧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313179496.html
  • 阿字观用心口诀浅释

    住此观。守护经等具出五种三昧:何等为五?一者刹那三昧;谓观月轮,刹那刹那,暂时相应,寻复还失。二者微尘三昧:谓于三昧少分相应。譬如有人不识蜜味,得微尘许,在其舌根,爱乐安乐,都忘饥渴疾病之念;但更专心...

    王弘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8361879586.html
  • 朱清时院士对刘正成先生畅谈藏传佛教

    介绍大乘佛教的一种禅定修炼方法。 具体做法是:面对佛像,如同面对真佛。从头上肉髻、眉间白毫开始,一直到足;再从足到头,一一仔细观察佛的相好,牢牢记忆。然后到静室,闭目观想,专心于心中佛相,不令他想。如果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2251479922.html